身為父母的你,是否常疑惑孩子怎麼叫不動、講不聽、處處跟自己做對呢?
一回家,孩子只顧著玩,你已經催促了很多次要寫作業,孩子當成耳邊風。你一旦生氣地責備,孩子居然開始頂嘴。一番唇槍舌戰後,你覺得孩子真是不像話,便拿出各種道具作勢要打他,於是孩子開始大哭。這下好了,搞得什麼事情都做不成。
其實在半個世紀以前,美國的湯瑪斯・高登博士,就針對親子溝通建構了一套有效的育兒溝通系統,稱之為P.E.T.父母效能訓練。幾十年來風行全球,已經造福了數百萬父母,避免了無數家庭的衝突,強化了親子間的親密關係。
【關於作者】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,湯瑪斯・高登(Thomas Gordon, 1918-2002)博士,曾擔任白宮兒童諮詢顧問,1962年首創「父母效能訓練」(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),指導父母如何有效跟孩子溝通,半個世紀下來,此套以溝通技巧為基礎的養育課程,在世界遍地開花,已經有數百萬人受惠於此套方法。
高登博士的溝通理論,經過半個世紀的反覆實證確實有效, 於1997、98、99,連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,獲頒加洲心理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。
【看完本書,你可以學到】
- 親子之間沒有哪一方需要委屈忍讓,雙方都可以是贏家。
- 如何引導孩子改正偏差行為,減少摩擦,親子關係更親密。
- 教養出更有責任感的孩子。
【書籍目錄】
一 父母只有被責備,而無接受訓練的機會
二 父母是人,不是神
三 要如何聆聽,才能使孩子吐露心聲:接納的語言
四 發揮主動聆聽的效用
五 如何聆聽嬰幼兒的「牙牙學語」
六 父母應該怎麼說話,孩子才願意聽?
七 發揮「我訊息」的效用
八 藉著調整環境改變孩子的行為
九 不可避免的親子衝突:誰該獲勝?
十 父母的權威:必要且合理嗎?
十一 運用「沒有輸家」的方式來解決衝突
十二 父母對「沒有輸家」的害怕及憂慮
十三 發揮「沒有輸家」的功用
十四 父母如何避免被孩子開除
十五 父母如何調整自己以避免親子間的衝突?
十六 子女的其他父母
【導讀】
根據【PET父母效能訓練】一書所述,父母經常在「權威」與「溺愛」兩種極端間擺盪,權威型的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,一定要維持一個至高無上、絕對正確、不容挑戰的權威形象。面對有不知道的事時,會加以掩飾;傷心難過的時候,卻在孩子面前裝平靜。而溺愛型的父母,對孩子各種要求逆來順受,對孩子的偏差行為,難以矯正,有時甚至怪罪別人怎麼不禮讓自己的孩子。
由於孩子需要仰賴父母才能生存,父母比孩子多了數十年的生活經驗,讓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,總是佔盡主導權,有權力決定去執行賞罰,判定對錯。親子溝通總是單方面由父母的認知出發,講出來的話經常帶著質疑與批評。
比如,孩子晚上不睡覺,父母就會氣憤的認定孩子愛玩,講不聽。也許孩子想起了一個鬼故事,害怕地不敢睡,父母若不曾放下權威,積極去傾聽孩子,就會不斷錯過走進孩子心中的機會。
親子溝通三大障礙
美化父母形象、過度使用權威、單方面批判,算得上是親子關係中的三大溝通障礙。
高登博士倡導父母要回歸"真實的自己"。要父母放下偽裝,認清「父母是人,不是神」。這個社會給父母賦予了很多刻板形象,認為父母就要無所不能,愛心耐心無上限,孩子一出生就要會幫他洗澡、餵奶、換尿布;孩子長大,父母就要成為國家棟樑培訓師,教他禮義廉恥、倫理道德,造福社會。
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,我們必須承認父母也是凡人,並不是全能,我們也有不知道的事,也會犯錯,會有自己的情緒。我們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,就能跟孩子一起探索如何當個好父母。
解決親子溝通問題3種應對方法
問題屬於誰 | 應對方法 | 生活案例 |
孩子 | 對孩子表達「接納」, 並且「積極聆聽」即可。 |
|
家長 | 使用「我訊息」說出自己的感覺就好了。 |
|
雙方 | 運用雙贏的方式解決衝突 。 |
|
屬於孩子的問題
當孩子心情看起來不太好,一問之下,發現是「在學校教不到朋友」,孩子的「交友需求」沒有被滿足,則這個屬於孩子的問題,應當由孩子解決。家長只要採用「積極聆聽法」。 在父母效能訓練課程中,工作人員常發現超過九成的父母,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,會使用「十二個溝通的絆腳石」,造成孩子不想在跟父母講下去。這12個溝通的絆腳石分別是:命令、 恐嚇、教訓、建議、曉以大義、 責備、讚美、嘲笑、分析、安慰、詢問、轉移注意力。
就拿剛才孩子「在學校教不到朋友」的例子來說,如果父母回應:
- 一定是你做了甚麼讓同學不開心的事吧?(責備、質疑)
- 妳是不是每次都是霸占玩具,在家裡妹妹會讓妳,在外面可沒有人會讓你(嘲笑)
- 你要主動跟別人交朋友,不是等別人來約你。(建議)
以上這些主觀判斷,都不利於良好的親子溝通。父母需要先釋放「接納」的訊號,並呈現積極聆聽的姿勢,無論是語言上的「你想知道怎麼可以交到朋友嗎?」「你覺得很困惑,對吧」,邀請對方多說一些,或是非語言的擁抱、撫摸,這些都會開啟孩子傾訴之門。而語言中,多用「你」開頭的信息,去如實轉化孩子的困擾,不要加以批判或試圖曉以大義。
想要訂閱最新文章,在手機隨時觀看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