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員提問(孩子畏縮沒自信)
問題:我家孩子很懦弱,對新的挑戰總是畏縮。老師問有沒有人要自願,總是不敢舉手,不敢主動。覺得自己不會,不行,做不好。考試不敢期待高分,做事得過且過。要他做家事,總是覺得跟自己無關,非常被動懶散,叫不動。這種孩子怎麼教?
老師解惑:針對這個問題,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回答。
沒自信的孩子,缺乏內在驅動力
首先孩子會覺得什麼事情都做不好,代表他對自己的是沒自信的。
也有些孩子,遇到任務就會說:「這麼簡單,我也會!」但實際做了,才發現他話說的好聽,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好。 代表他對自己的能力界線,還是很模糊的。越自信的人,其實越謙卑,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線在哪裡,所以不會過分誇耀或貶抑自己的能力。
那麼,幼小的孩子,該怎麼培養自信心呢?
自信的定義:來自於同儕與身邊的人,持續的肯定。
沒自信的孩子,常是因為他沒有自己主動去做,或者成功體驗太少。
有時候是家長或是爺爺奶奶過分的溺愛,讓孩子甚麼都不用做。
像我家的孩子從小也是公婆帶大的,起床以後,刷牙、洗臉、換衣服、吃早餐,穿襪子,穿鞋子,全部都是奶奶代勞,連飯都是餵到他的嘴邊,他只要負責把嘴剛開就好了,把孩子服伺得服服貼貼的。
一旦我接回來了以後,就發現這孩子成了一個<會走路的大巨嬰>。
她覺得所有的事,都是別人的事,別人有義務幫我做到好。
他的課本找不到,要怪"媽媽沒幫他收好"。
只顧著看電視,飯都吃不完,要怪"媽媽怎麼沒餵我"。
學校的餐具,她心情好洗一洗,竟然轉頭跟我說:「媽媽,我"幫"你洗好了。」
這就是從小沒有培養孩子一個重要的好觀念:「自己的份內的事情自己做。」
導致她覺得,所有的事情,都是別人的事,與我無關。
自己甚麼都不用做,就算做不好也是應該的。
不要剝奪孩子的成就感
孩子沒有自己從頭做到尾做過一件事,那他的成就感要從哪裡來?
首先家長針對這種狀況,要特別注意。孩子份內的事情,千萬要讓他自己做不要代勞。而家事是全家的事,全家都要一起做。先把界線畫清楚,孩子才不會覺得不關我的事。第一次孩子還不會做,你可以引導他做,並告訴他,已經這個歲數了,自己的書包,要自己整理。自己的餐具,要自己洗。
另外,家長切記以下四件事情不要做。
不要當直升機家長
直升機家長就是:經常盤旋在孩子上空,只要孩子一遇到困難了,立刻空降救援。
捨不得她跌倒,捨不得他被欺負,捨不得他字寫太醜,被老師笑。
- 捨不得跌倒,孩子就學不會腳踏車。
- 捨不得他被欺負,家長幫孩子強出頭,那以後孩子出社會上班了,你能到公司去罵主管嗎?
- 捨不得孩子字醜被笑,一直用橡皮擦抹去他努力的痕跡,那他還要不要努力?
家長越捨不得,其實就代表連你的心中,也是瞧不起孩子的。不相信他有能力,不相信他辦得到,那這樣,孩子以後遇到困難,就覺得自己一定不行,淪落到事事等別人來幫助他,而不會自己想辦法,突破難關。
孩子為什麼覺得自己不行呢?
追根究柢,正是因為從小爸媽就告訴我:「你不行!」
延伸閱讀
風行全球500萬家長的『PET父母效能訓練』:新手父母必學親子雙贏溝通術(上)
風行全球500萬家長的『PET父母效能訓練』:新手父母必學親子雙贏溝通術(下)
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 就什麼都不會
孩子的潛能無限。
有一次我看到電視上報導,有個女孩子被父母遺棄,只能跟爺爺奶奶同住。
爺爺臥病在床,奶奶身障。孩子才國小,白天讀書,晚上看護爺爺,假日還幫忙奶奶到市場賣菜。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孩子真可憐,但我看到這孩子年紀小小就能做這麼多事情,心理素質非常強,她將來遇到任何挫折,肯定都能突破,前途發展無限。
我們家長的責任,就是在旁邊鼓勵孩子,陪伴孩子,確保他們的健康與安全。
像我家的孩子4歲時,就會自己洗澡,拖地、洗碗、打掃庭院、澆花。
我的婆婆常常說:這麼小的孩子,一定做不好。總是禁止他們拿拖把。
我明白,孩子當然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好。但是,你不讓他開始,他永遠都做不好。
學校老師其實也常常用賦予重任的方式,訓練孩子的責任感,培養自信心。
譬如說:讓孩子當幹部,有的孩子負責衛生,有的孩子負責秩序。
當孩子被賦予某種任務的時候,心裡會浮起一種責任感,背負著別人的期待,同儕的眼光。
所以孩子兢兢業業地想把事情做好,這就是責任感的萌芽。
不要用大人的標準衡量孩子
我們要知道,孩子之所以為孩子,就是因為他年紀還小,什麼都不懂,能力也有限。我們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標準,去評斷孩子的成果。我們要用同年齡孩子的水平,來去衡量孩子的表現。
有些爸媽很喜歡罵孩子笨,這就是用成人的觀點去看,這樣是不公道的。
一個成人學習一件事情,可能已經做了幾十次,幾百次才做好。孩子才頭一次接觸這事情,做不好是正常的。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,就罵孩子笨,嫌他做不好,那他以後就更沒有自信了。
不要過度稱讚或貶抑
稱讚不是一昧地說他好,我們要從客觀的觀點來說。在這件事情,孩子真的做得好。就算換成別家的孩子,你也會覺得別的孩子真的做得好,這就是客觀的標準。
如果你看來看去,孩子的成果不算好不算差,找不到可表揚的優點,那你可以鼓勵他做事的過程。
譬如說:孩子百米賽跑,跑了倒數第二名,我們如果說:「至少還贏過一個人!」,聽起來真是像挖苦。但是表揚「努力的過程」,是絕對不會錯的。我們可以稱讚他:就算知道不會贏,但是你還是拼命跑完全程,這就是運動家的精神,你沒有放棄,媽媽覺得非常的驕傲。
東方的父母有個壞習慣,總是看見孩子的缺點
孩子考試考了95分,我們劈頭就罵:怎麼這麼粗心,被扣5分!
棒球比賽的時候,總是看到孩子怎麼老師揮棒落空,被接殺?甚至幫他怪隊友,怪對手,怪裁判。
歐美的父母,看到孩子95分,高興地不得了,我的孩子居然考了95分,離一百分這麼近。
棒球比賽的時候雖然輸了,但父母看到孩子成功助攻了好幾次,開心地稱讚他是助攻王。
找到孩子的亮點,讓它發光!
我們為什麼總是放大孩子的缺點,忽略孩子的優點呢?
正是父母不斷的嫌棄,造成孩子的自信心都被踩到腳底去了,連發芽的機會都沒有。
學齡前的孩童,內心還非常的軟弱,需要父母看見他的優點,挖掘他的長處。
我們也是經常從別人稱讚中,發現我們身上的優點。才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做得這麼好。
現今的社會上,我們比的是一技之長,而不是樣樣通樣樣鬆。父母不要再把眼光放的孩子什麼地方不如人,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尋找孩子的亮點,打磨它,放大他,厚植他的自信心,讓他的內心不斷地強大起來。
你會發現有自信的孩子,做事情更加自動自發,他的內在驅動力會更強。
內心的安全感跟自信心足夠的孩子,不怕挫折,更勇於迎向挑戰。
親愛的父母們,想培養家裡的小小勇士,從現在就開始灌溉養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