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篇,我們討論到解決親子溝通問體,有3種方法。分別是界定問題屬於孩子,父母,還是屬於雙方?
我們已經說明完如何解決屬於孩子的問題,接著我們要來分析如何用雙贏的方式,解決屬於父母與雙方的問題。
屬於父母的問題
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父母或他人,或者孩子自身有安全顧慮,這就屬於父母的問題。比如說父母臨時必須在家處理些公務,孩子在客廳玩耍,尖叫奔跑非常吵鬧,影響了父母。或者孩子拿尖銳的鉛筆爬上爬下,非常危險。
使用「我」信息
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改用以「我」開頭的信息,父母告訴孩子他的行為,帶給自己的感受,構成「中性行為描述+我的感受+造成的影響」的我訊息。譬如孩子吵鬧,影響父母處理公務,爸爸的反應:
- 衝到孩子面前大聲指責:「你們真是吵死人了」(X,批評)
- 走到孩子面前堅定的說:「你們跑來跑去又尖叫,我不能專心,無法處理公務。」(O,不帶指責的我訊息)
如何處理屬於雙方的問題
高登博士在P.E.T父母效能訓練中,提出了一個「沒有輸家」的方法,建議親子衝突時,父母不必每次一定要贏,犧牲孩子的權益;也不用擔心讓孩子贏,會造成日後難管教。其實有個雙贏的方法。這個方法他稱為「第三法」,總共有六個步驟:
第一步:認清並界定衝突
父母卸下偽裝,不要再扮演完美萬能的父母,嘗試與孩子真誠的溝通,並把問題釐清,確認雙方的認知是一致的,這個過程中,雙方需要多使用積極聆聽法,彼此暢所欲言,才能導出彼此真實希望的結果。這通常需要由父母來引導。
第二步:尋找各種可能的辦法
跟孩子一起討論各種備選方案,全部列出來。因為需要解決自身的問題,所以在討論解決制訂辦法的過程,他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第三步:評估這些解決方法
仔細評估方案內容,是否必須滿足雙方的需求,不能只有一個人贏。也必須是雙方都願意執行的方法。
第四步:決定何種辦法最合適
親子雙方都尊重對方的需求必須被滿足,所以得找到一個妥協點,雙方各退一些,達到一個圓滿的狀態。譬如孩子在朋友家慶生,時間到了還不想回家,父母雖然覺得已經太晚,倘若狀況允許,父母可以跟孩子約定只能再玩10分鐘。孩子想玩的需求獲得緩解,避免雙方僵持不下,或大吵大鬧,而父母想快點回家,處理家務的需求,只需退讓10分鐘就能滿足,算得上是皆大歡喜。
第五步:實行決定
一旦決定開始執行,父母通常會用權威去壓制,造成孩子的反抗。父母切記要保留一些彈性,不是所有的方案都會立刻有效,或得以順利執行。
第六步: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
在執行一段時間後,追蹤孩子的成效,是否需要調整。在環境與問題本身有所改變時,給予修正軌道的機會,目的是讓問題可以被解決,而沒有人必須當輸家。
不是所有衝突都能獲得解決
也有一種情況是價值觀的衝突,就是雙方的價值觀的差異所造成的。而這些在孩子青少年時期,特別容易演變為激烈的爭執。譬如有些父母看不慣孩子牛仔褲剪得破破爛爛,用「第三法」來解決時,往往沒有效果,孩子會堅持自己的打扮,並沒有妨礙他人,甚至覺得父母古板,簡直是強迫自已接受過時的時尚感。
父母往往會在這一點折磨自己,沒有認清孩子已經長大,會捍衛自己的自由,若此時父母能開明一點,譬如說:單純要求在親戚好友聚會時,孩子不要做這樣的打扮,表示對父母的尊重,在其他場合就放孩子自由,這樣孩子比較能具體地認知父母的需求,並樂意配合。
如何溝通價值觀
本書提出幾個父母向孩子表達價值觀的溝通方式
- 以身作則:徹底貫徹自己的價值觀,以身教呈現給孩子。
- 顧問諮詢:提供想法,但保留決定權給孩子。
- 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:放下過度的期待與控制慾,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。
父母如果想培養一個獨立自主,樂觀自信的孩子,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才能建構出更親密的親子連結。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,孩子也要尊重父母的需求,找出雙贏的方案。千萬不要作高壓權威的父母,也不要跟孩子做朋友。尊師重道、長幼有序,才能讓孩子出社會也能尊重別人,不逾矩。
看完本書,我不禁地想這套溝通方法,也能應用在生活、職場各種場面上,多想想:自己是否真誠聆聽對方,怎樣才能滿足彼此的需求,如何製造沒有輸家的局面。這本書不只單單是一本育兒書,而是一本人際溝通的大寶典。